开丰娱乐
最新动态
你的位置:开丰娱乐 > 最新动态 > 1000元捡漏, 卖3亿, 30万倍!

1000元捡漏, 卖3亿, 30万倍!

2024-07-21 22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(导读:仇焱之,上世纪超级大古董商。民国38年赴港发展,带动了香港的文艺风尚。他的收藏品味与格调,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标杆。)

仇焱之(1908-1980),江苏太仓人,上世纪超级大古董商。

13岁,跟随上海大古董商,朱鹤亭学艺;

民国34年,结识英国古董商,厄宝德,为其在沪,办理古玩出口托运业务;

民国35年,以200万法币,独资开设,“仇焱之文玩会”;

民国38年,赴港发展,带动了香港的文艺风尚。

在他的一生中,留下了不少深刻隽永的收藏事迹。

他的收藏品味与格调,为后世,树立了一个标杆。

(上海滩风云人物)

仇焱之13岁,于上海一家古玩店当学徒,掌柜是人称朱二爷的朱鹤亭。

朱二爷是个小心眼的人,做生意总怕吃亏上当,脾气还有点怪怪的,但对古陶瓷鉴定十分擅长。

仇焱之在他的调教下,勤学敏悟,练就了一双辨别古陶瓷的“慧眼”。

此后,他开始自立门户,买货,不把价钱压得太低。

卖货时,也不用假货蒙人。

得到了同行和中外收藏家的信任。

(清乾隆,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,六字篆书,仇焱之旧藏)

仇焱之和他的师傅不一样,他初期学古陶瓷的鉴定和买卖,后来专攻明清瓷器收藏。

因其家学渊厚,仇焱之,有着独特的古书画鉴赏天赋,故十分注重对古陶瓷的画工纹饰与造型的研究,这在圈内,可谓标新立异。

古往今来,古玩鉴赏界,就存在“玩画不屑瓷”、“鉴瓷不研画”的弊端。

而仇焱之,如此高屋建瓴的“鉴瓷观”,沿及今日,在鉴瓷界仍乃先卓。

(1946年,仇焱之古玩同业公会,入会表)

上世纪40年代初,上海滩十里洋场,商贾云集。

仇焱之,凭借其手眼独出,成为了风云人物。

800元捡漏宣德大碗

(明宣德,撒蓝釉大碗,1980年,香港苏富比,仇焱之专场拍品,成交价,370万港币,赵丛衍竞得)

抗战期间,仇焱之在北平,收藏了一只宣德雪花蓝大碗。

这只大碗,原先为晚清时期,一位盐运使所有。

盐运使,曾经家财万贯,买了不少的古董,可惜,后来家境破落,孙子成了大烟鬼。

有一次烟瘾犯了,便抄起厨房里一只盛黄酱的大腕,直奔古玩铺。

古玩铺的老板、伙计都跟这位败家子很熟悉,因为他以前拿来的东西,随便哪样都值俩钱,所以也没仔细看,就给了5块袁大头,把碗留下了。

他们将碗洗干净一看,发现壁厚身沉,蓝釉飘白花,感觉又蠢又笨,看不出是件好东西,便以50块现大洋,倒给了天津的一位古玩商。

过了些日子,这位古玩商,又以500块现大洋,把这只蓝釉大碗,卖回到北平,琉璃厂古玩铺。

再后来,被仇焱之,以800块现大洋,买回上海。

据说仇焱之力排众议,非常看好这件蓝釉飘白花大碗,认为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窑孤品。

在1949年,移居海外时,这只碗,是他随身携带的几件重器之一,足见他的重视程度。

(香港苏富比,1980-1984《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》拍卖图录)

几十年后的1980年11月,苏富比在中国香港,举办了仇焱之藏品拍卖专场,这只碗,以370万港元,成功落槌拍出,震惊收藏界。

这只碗的名字,叫做“明宣德雪花蓝釉碗”。

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

40年代晚期,仇焱之赴香港发展,与敏求精舍的创始人胡惠春、徐伯郊等人,成为第一批,南下的香港第一代收藏家。

10余年间,他在这个弹丸之地,衔泥筑巢般地,收藏了众多历代官窑瓷器。

50年代,仇焱之在香港,用1000元港币,买下了一只,别人都以为是假货的,明成化斗彩鸡缸杯,被誉为,收藏界“拣漏”的典范。

据赵汝珍著《古玩指南》记载:

“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,现存仅三只。”

成化斗彩瓷器,基本上,都是官窑产品,在明代,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。

万历《野获编》说:

“成窑酒杯,每对至博银百金。”

清初,大收藏家高江村的《成窑鸡缸歌注》:

“成窑酒杯,各式不一,皆描画精工,点色深浅,莹洁而质坚,鸡缸,上画牡丹、下画子母鸡,跃跃欲动。”

可见其精美程度。

(仇焱之孙子,苏富比,亚洲区主席,仇国仕)

1980年12月,伦敦苏富比,举办了第二场仇焱之藏品专拍。

成化斗彩鸡缸杯,以528万港元成交,打破了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世界记录。

(明成化斗彩鸡缸杯,左边,是买家刘益谦。)

2014年7月19日,这只鸡缸杯,被上海藏家刘益谦,以超过2.8亿港元的成交价,从香港苏富比带回上海。

全套明代瓷器换一笔架

仇焱之收藏之富,可以从他为得到一件建文年款的瓷器,所付出的代价上窥见一斑。

(仇焱之旧藏)

“建文”为明代朱元璋之孙,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年号,建文帝仅在位四年,即被其叔,朱棣(明成祖永乐帝)夺位。

由于建文皇帝在位日短,所烧制的瓷器有限,而有年款的瓷器,则更属凤毛麟角。

至民国年间,收藏界公认为真品的“建文”年瓷器,只有此瓷笔架。

这个笔架辗转流传,到民国年间,由收藏家谭敬收藏。

仇焱之专收明代瓷器时,除了建文年号,将明代所有年号的瓷器都收齐了。

因此,得不到这个瓷笔架,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。

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珍贵,仇焱之为了了却心愿,竟然以只缺“建文”年款的全套明代瓷器,换得了这个瓷笔架!

倾尽所囊“收养”中国瓷器

(仇焱之著《抗希斋珍咸有明全代景德名瓷影谱》)

繁忙的收藏之余,仇焱之始终笔耕不辍。

于1950年相继出版了《抗希斋珍藏明全代景德镇名瓷影谱》、《斋珍藏历代名瓷影谱》。

成为国外专业人士,研究中国官窑瓷器,最有价值的书目之一。

(宋,官窑牡丹花型洗,1980年,伦敦苏富比,仇焱之专场,33万英镑成交。2018年,香港苏富比,再次复出拍卖,以8100万港币成交)

备受世人仰慕的是:

仇焱之超人一等的“眼力”,和流利的英语,亦为其游刃于古玩业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(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,1980年香港苏富比,仇焱之专场拍品)

在闯荡欧美诸国期间,仇焱之发觉,当年大量被八国联军劫掳去的中国艺术品,许多已绝迹于其后裔或旧货市场。

有些后裔对先辈掠夺而来的中国艺术品,毫无欣赏或收藏意识,竟用永宣青花碗盘,盛放杂乱物品。

仇焱之目睹,种种暴殄天物的荒诞事实,便萌生了从“掠夺者”和僻市陋店中,买回祖物的使命感。

(南宋龙泉凤耳瓶)

但无奈的是,尽管他倾尽所囊,也仅是杯水车薪,没有能力,全部“收养”这些中国瓷器。

为了不使中国陶瓷再度颠沛流离,仇焱之当时想出的权宜之计,只能是为这些流失他乡的中国瓷器,找一个“善待的婆家”。

同时,为提升西方藏界对中国瓷器的赏识水平,仇焱之除苦心积虑撰稿之外,还不懈奔波游说于欧美各大博物馆、基金会、知名收藏团体和富商之间。

(元龙泉印麒麟棱口盘)

闻名遐迩的大卫·珀西瓦尔爵士、

瑞典国王古斯塔乌·阿道尔夫、

乌尔渥斯的女继承人——芭芭拉·哈顿

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精品中,

有许多都是通过仇焱之昔日的牵线搭桥或“捐赠”之物。

移居瑞士度余生

古玩行中有一句俗话:

“卖者不发财,藏者发大财”。

被誉为“全球五大中国古陶瓷收藏家”之一的仇焱之,其经历充分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。

(坂本五郎氏与仇焱之于瑞士日内瓦)

功成名就后,仇焱之移居瑞士,许多天涯故交亦纷至沓来,其富丽雅致的别墅,俨然成了中西方古玩家、艺术人游历欧洲诸国的根据地。

挚友张大千等人每次到瑞士,都以仇宅为己家,或绘画博弈,或赏瓷弹戏,或相携共游。

作为一位瓷器收藏家,仇焱之可以称得上,是一流的瓷器收藏大家,而作为古玩商,仇焱之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。

收藏家,有其个人独特的占有欲,古玩商,也有其个人独特的生意经。

而仇焱之,却能把稀世国宝级藏品,捐赠给国内外的博物馆,造福社会。

虽然他早已加入瑞士国籍,还与外国人一起成立了收藏机构——玫茵堂,但他一直秉持着,自己是中国人的信念。

1980年,仇焱之病逝于瑞士。

所有收藏,由子孙交给苏富比拍卖公司,在我国香港、伦敦拍卖。

在世人心中,留下了高品位、高格调、高境界的收藏家形象。

(1970年代仇焱之在瑞士日内瓦家中)



Powered by 开丰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